云岡概況

發布時間:2022-07-01 09:02 來源:云岡區政府網

大同市云岡區是經國務院批準,按照省政府關于同意我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正式設立的,以原城區的西花園街道、老平旺街道,原南郊區的高山鎮、云岡鎮、口泉鄉、平旺鄉、西韓嶺鄉、鴉兒崖鄉,原礦區的行政區域為云岡區的行政區域。

云岡區位于山西省北部,大同市西南部,東鄰平城區、云州區,西接左云縣,南連懷仁市,北依新榮區,總面積737.81平方公里,轄4鄉2鎮,94個行政村,21個街道,152個社區,常住人口68.5萬人,總耕地面積26.19萬畝,農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積2.01畝。

氣候特點:風多雨少、四季分明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冬季漫長寒冷干燥,夏季短暫溫熱多雨,春秋涼爽溫差較大,冬、秋兩季盛行西北季風,多年平均氣溫6.4℃,無霜期年平均150天,年平均日照時數2821.6小時,年平均降水量396.4毫米,降雨集中在每年7月至9月,7月、8月最多。

山川地貌:地勢起伏、形態多樣。地處黃土高原東緣,總體地勢西北高、東南低,屬中小起伏丘陵山區,區內被口泉斷裂分成西北部和東南部,西北部為起伏較大的山區,約占總面積的64%;東南部為略有起伏的平原區,屬大同盆地,約占總面積的36%。區內主要山脈有塔兒山、七峰山、武周山、紅桃山,諸山相連,屬陰山山脈,最高海拔1714.1米。區內主要河流有御河、口泉河、十里河、甘河、于家園河和峰子澗支溝等交匯于桑干河,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,流域內土地肥美。

歷史傳承:歷史悠久、源遠留長。遠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。春秋時境域為北狄人所屬,西漢置平城縣,遼重熙十三年設西京大同府,下置大同縣。此后歷金、元、明、清及中華民國,境域均屬大同縣轄??谷諔馉帟r期,八路軍建立抗日民主政府,屬大懷左縣。解放戰爭時期屬西大同縣。新中國成立后,區劃變化頻繁,1970年分別設南郊區、礦區,2018年5月由原礦區、原南郊區按照全市行政區劃調整布局建區。

文化遺產:古跡眾多、聞名遐邇。轄區內文物古跡眾多,全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50處,其中國家級3處(云岡石窟、禪房寺磚塔、“萬人坑”遺址紀念館),省級28處。云岡石窟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、保存較完整的古代石群之一,是極其珍貴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。晉華宮礦國家礦山公園是我國首批國家礦山公園之一,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云岡域旅游景點配套項目。此外,禪房寺磚塔、魯班窯石窟、吳官屯石窟、辛寨龍王廟、高山古城遺址、焦山寺石窟等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,吸引眾多考古學家慕名而來;張留莊地秧歌、云勝鑼鼓、郊城道琴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,讓云岡區散發出濃厚的藝術氣息。

區位特點:交通發達、生活便利。區境地處城市近郊,是大同市南大門,距云岡機場30公里,大秦、京包、同蒲鐵路,在建的大張高鐵、大西高鐵穿境而過,大運、環城高速,109國道、208國道、同張、大塘、同太等8條國省公路以及縣際公路交匯本區,韓楊鐵路等50多條駐地企業鐵路專用線遍布全區。區域內房價、房租、物價均低于市區,教育、醫療衛生服務兩個體系全市獨有,生產、生活成本低于市區,是產城融合、景城融合的中間“服務臺”。

自然資源:煤炭興旺,發端較早。地處大同煤田腹地,境內煤炭采掘業可追溯到西漢時期,明清煤炭開采已較為普遍。民國時期煤礦多有軍閥、官商、富豪開辦,日軍侵華后,境內各大煤礦悉數霸占,8年間掠奪煤炭1417萬噸,全國僅有的29家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之一的萬人坑紀念館,承載著紅色記憶。新中國成立后,煤炭產業取得長足發展,頂峰時期發展煤礦230座,煤礦源整合后,現有各類煤礦31座(其中同煤集團所屬煤礦16座),井田面積達300平方公里,探明煤炭儲量145億噸,保有儲量97.64億噸,是全國重點產煤縣(區)之一。其他礦產資源石灰巖、高嶺土、白云巖、耐火粘土、黑花崗巖等也非常豐富。

發展沿革:工業雄厚,商貿繁榮。歷史上本區經濟以農業為主,產業結構單一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,本區產業結構經歷了由量到質的變化,農業產值占重逐年下降,工業和服務業比值逐年上升,工業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。同煤集團、山西柴油機廠、大唐熱電、中煤能源、冀東水泥等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遍布我區,是典型的傳統能源重化工基地。同時,轄區內電力資源豐富充裕,總容量達到3418MW,在運發電機組計18臺,主要包括中煤能源、同煤塔山、大唐云岡等6個火力發電電廠,安徽皖銅、京能、中電、中廣核等11個新能源企業光伏發電廠在云岡區建成并網,富喬垃圾生物質發電廠。此外,伴隨駐地企業以及城市的快速發展,一大批商貿餐飲、現代物流、新型服務業,孕育而生、蓬勃發展,以平旺地區為中心,恒安新區和口泉地區為兩翼的核心商業圈已趨成熟。
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