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市云岡區地處大同市西南部,北接新榮區,東北角與平城區相銜,系行政區劃原礦區和原南郊區合并而組,歷史變遷不大,具體分述如下:舊石器時代,即有先民繁衍生息;春秋時期,為少數民族居住之地,境域為北狄人所屬;戰國時期,初為代國,后并入趙地,公元前296年屬趙國雁門郡;秦朝時期,置郡縣,仍屬雁門郡;西漢時期,置平城縣,屬雁門郡,隸并州,為東部都尉治;王莽時改為平順縣,屬并州天狄郡;東漢,仍稱平城,屬雁門郡;北魏時期,拓跋珪遷都平城,境域即為京畿內地,歷96年,后改為恒州;北齊時期,屬恒州太平縣;北周時期,屬朔州云中縣;隋朝時期,屬馬邑郡云內縣;唐、五代時期,屬河東道云州治。
遼重熙十三年,設西京道大同府,為遼之陪都,下設大同縣,境域屬大同縣轄,此后歷金、元、明、清時期,屬大同府大同縣。
民國時期廢府立縣,屬大同縣。
抗日戰爭時期,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大同農村開辟抗日根據地,建立抗日民主政府,屬大懷左縣。解放戰爭時期屬西大同縣。
解放初期,大同市下轄五個區,礦區、南郊區均屬。礦區歸屬五區,始有完整的縣級行政區域。之后,境域區劃幾經變遷,歷經口泉礦區辦事處、口泉礦區人民政府、口泉區等演變,1970 年設礦區,建置由此而始,成為縣級行政區,屬大同礦務局和大同市雙重領導。1980年改變“政企合一”管理體制,礦區脫離與大同礦務局隸屬關系,直屬大同市領導,成為一個獨立的縣級行政區;南郊區境因處于大同市四周,分分合合,歸屬繁雜。從1949年7月至1980年2月,經過46次的行政區劃變更,形成現在的區域。1965年10月成立郊區,轄15個人民公社,基本形成現區域格局。1970年撤銷郊區,成立南郊區和北郊區,將原郊區的云岡、高山、古店3個公社劃歸北郊區,南郊區轄12個公社和口泉鎮。1971年云岡、高山兩公社劃歸南郊區,1972年古店公社劃歸南郊區,1980年口泉鎮劃歸礦區,此后,境域再未變動。
因時代的需要,2018年2月9日,國務院對山西省政府《關于大同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》作出批復。批復內容包括:同意撤銷原礦區、原南郊區。 同意設立大同市云岡區,以原城區的西花園街道、老平旺街道,原南郊區的高山鎮、云岡鎮、口泉鄉、平旺鄉、西韓嶺鄉、鴉兒崖鄉,原礦區的行政區域為云岡區的行政區域,至此云岡區成立。